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研读文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2 能力目标: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3 德育目标: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4 教学重点与难点:孟子对治国得失的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作者作品】孟子和《孟子》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命名,没有特别意义。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文题解读】《孟子》中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其开篇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如此。“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谦词;“之”,助词,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无实际意义;“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寡人之于国也”的意思是“我对于国家”,也就是“我治理魏国”。《寡人之于国也》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背景探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