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传神写照多余韵——《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梁实秋先生中年以后的作品。文章在平朴中显丰厚,于精约中见开阔,多有余味而耐人咀嚼。具体说来,其妙处在于:1.从结构布局看,仿佛是信手写来,但仔细阅读,才觉布局相当工稳。文章起笔点题,简洁明了,并以“动人”一词作为文眼,统领下文。结尾一段则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使全篇前后一致,文理贯通。2.从写法上看,围绕“动人”二字,娴熟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比如第 7、8、9 三段,先写先生博闻强记,“敲打他的秃头”,酣畅地背诵,足见其“动人”;次写讲到紧张处,演讲变成表演之“动人”;再写讲完以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就更为“动人”了。作者紧紧抓住梁任公讲演时的感情投入,细致入微地刻画他的性格气质,令读者如晤其面,如闻其声。这是实写。而第 6 段说二十余年后“我”触景生情“顿时”忆起先生的演讲,辞约理微地道出先生动人的演讲对人有怎样深刻的影响。又如具体描写演讲过程中听者的反应——时而“屏息以待”,时而“跟着他欢喜”,时而又不自觉地“泪下沾襟”,甚至听过演讲后,“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些显然属于虚写,从侧面烘托了这次演讲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虚实结合得如此完美,把学者本色状写得如此深透,体 现 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运笔自如的功力。本文写法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运用对比,在多层次多方面的对比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篇首说明青年学子对先生景仰的缘由,用“倒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借青史威名尚不能同文章学术相比肩,于鲜明的对比中衬托出他作为学者的博大精深;同时以“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来比照,强化梁先生演讲的不同凡响。此外,作者还以直接听演讲和读梁任公的讲稿两者趣味上的差别,突 出梁任公这次演讲的声情并茂。3.从语言表达上看,词语生动、鲜明、形象,句式整齐而又富有节奏感,全无斧凿雕饰的味道,而且字里行间充溢着敬佩之情。对于梁启超形象的描绘,可谓寥寥几笔便准确地把握了形与神的特征。第 3 段写人物出场,平常朴素的语句、白描式的描写,就将人物神采飞扬的不平凡的气度展现得栩栩如生。又如梁启超走上讲台后“眼光向下面一扫”等细节,以及他真诚而独特的自我评价,都传情传神。(摘自《作文报·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