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阅读有目的△能运用对比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情感。△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读前要热身韩少功:我不希望自恋和自闭 七年前,46 岁已身为海南省文联主席的他,选择了回曾插队的湖南汨罗八景峒村,过起了体验式田园生活。他半年在海南做领导,半年回湖南做农民。做农民的时候,每天早上 6 点起床,喂猫、喂鸡、挑粪。经常被农民朋友邀去做客,也经常有农民来串门。七年后,一本散发着青草香、鸟叫声和纯朴乡音的作品集《山南水北》出版。作为将哲学思想和生存体验等理念化入创作实践中去的作家,韩少功记录了对大自然和农村社会的感悟,以及对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反思。似乎,很多在都市生活中的人在迷茫和压抑:生活永远被机械的工作奴役,消费文化助长了永无满足的欲望,高风险的生存焦虑无处不在,人和人之间处处是隔膜的冷漠。在这样一个焦躁的社会,他能自 12—1 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并在田园中成为大自然的一景,叫人羡慕。采访韩少功的时候,他已经从汨罗回到了海南,开始了忙碌。 之所以选择间断性在乡下居住,他说,希望多接触一些文人圈外的朋友,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接近自然和底层社会,希望有一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健康生活方式,要走出文人圈,使文学创作重新找回活力。今年年初,评论家谢有顺在策划并推出台湾散文家兼农夫陈冠学的《大地的事》时说,现在的作家,几乎都热衷于成为纸上的虚构者。远离事物、细节、常识、现场的写作,正在成为当下的主流。在这样“向上”的背景中,他更愿意亲近一种向下的写作——重新解放感官的写作,作家学会看、学会听、学会闻、学会嗅,学会感受,这些很可能扮演着复活文学精神的重要使命。知识应储备●作者作品韩少功,男,1953 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8 年初中毕业,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县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1974 年秋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员,1977 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社会反响。《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 1980、1981 年全国 12—2 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 年大学毕业,到湖南省总工会工作,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 、副总编。1985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