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稿同学们好,这个课时我们来学习选自《论语》的语录体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一块闲谈聊天的情景。本课时将落实两个目标:(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突现人物思想性格;(二)理解文章蕴含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文章既然是记叙师徒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先说话:“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我们可以想象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要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 60 岁,子路约 51 岁,曾皙约 39 岁,冉有约 31 岁,公西华约 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应该是祖孙三代人。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你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准备?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的。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学生们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样,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人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千乘之国,强国环伺,外敌入侵,国内饥荒,财政窘迫,粮食不足,可谓内忧外患,祸不单行,子路治理,三年时间,可以大功告成,可以使将士勇敢,能征善战,人民懂理,正道直行,这些慷慨激昂的谈吐充分显示出一个政治家力挽狂澜的自信和豪爽。对此,孔子是作何评价呢?孔子的评价很有意思,他做了一个神秘兮兮的表情,“夫之哂之。”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种理解未尝不可,但是太简单化了。我认为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我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解,因为子路的理想暗合孔子心中的政治蓝图,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子路的一番慊陈词,说出了孔子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