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人物对比衬托手法。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 个性备课部分 第 3 课时 (一)、讲读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明确: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 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 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 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 中弹牺牲。 性格特征:温和、思想进步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 个性备课部分 装订线 2、本文题为 “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请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哪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 (在下列表中填上相关内容) 哪类人 作者的态度和感情 爱国者、猛士、苟活者( “我”) 尊敬、悼念、激励 反动派、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揭露、嘲讽 麻木的民众、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哀伤、唤醒 当堂检测: 1、怎样理解“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育的“沉默”,“于无深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同样的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就在沉默中走向革命,走向解放。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 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4 节;2、完成同步练习。 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