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序 走近作者韩愈(见《原毁》)相关背景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是韩愈的朋友。他是个孝亲而好学的读书人,长期在故乡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贞元年间,他到长安应进士试,而考试的结果却是一再落榜为了谋求出路,将游河北。当时河北藩镇,割据一方,他们招揽人才,以增强实力,对抗朝廷。而一些走投无路的落魄文人纷纷前去投靠,托身于幕府之中。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文意感知本序名为送别,实为挽留。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遭际表示同情,同时也希望他能劝说河北豪杰之士报效朝廷,反映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 思维导图名送实留 一词多义1.恶2.易3.之4.谢 1.文章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开头的“古称”中的一个“古”便成留的原因之一。同时, 这也为下文进一步释“留”做了重要的伏笔。2.作者为什么说“吾知其必有合也”?明确:(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2)怀抱利器。(3)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3.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根据是什么?明确:(1)燕、赵之地自古以来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往必有合”。(2)董生有杰出的才能。(3)圣明的君主,董生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4.作者委托董生做哪两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明确:(1)凭吊望诸君乐毅之墓。(2)向隐居的感慨悲歌之士致意,希望他们出来为朝廷效力。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希望董生不去燕、赵。写法鉴赏1.波澜起伏作者把自己的意思分成三层来说:先说从古代的河北来看,董邵南这次去一定是合得来的,这是临别赠言的一般说法,也是一种陪衬;接着语气一转,转在风俗教化古和今不一定相同上去,于是董邵南这次去河北,合不合得来也就不一定了,这是第二层;第三层要董邵南去吊乐毅的坟,劝“屠狗者”出来做官,这才说出自己的真意。用意一层深一层一转再转,写得波澜起伏。2.结构紧密开头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与第三段里的“望诸君”和“屠狗者”互相呼应。第二段里还说到风俗的变化,今古可能不同,第三段就承接这种不同来发挥。由于风俗不同了,侠义之士在那里也合不来了,所以要劝“屠狗者”出来做官。全篇就这样紧密呼应,互相衔接。3.手法含蓄比如,韩愈本意要贬低河北的藩镇割据,可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