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 走近作者苏轼(见《留侯论》)相关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苏轼游览了黄冈附近的赤壁后,写下了《赤壁赋》,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作《后赤壁赋》。文意感知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1.反而登舟同“反”,译为“返回”2.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同“窹”,译为“睡醒”3.以待子不时之须同“需”,译为“需要”二、古今异义1.曾日月之几何古义:没过去多久 今义:几何学2.以待子不时之须古义:随时 今义:常常3.予亦悄然而悲古义:忧伤的样子 今义:悄悄地三、一词多义1.薄2.顾3.危4.适5.既6.于7.乎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横江东来 从东面(2)名词作动词① 摄衣而上 向上爬② 掠予舟而西 向西飞③ 履巉岩 踏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顾而乐之 以 …… 为乐 五、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1)步自雪堂。(正常语序应为“自雪堂步”)(2)复游于赤壁之下。(正常语序应为“于赤壁之下复游”) 1.结合《前赤壁赋》思考《后赤壁赋》的写作形式,描写的地点,描写的景色,写作的重点,抒发的情感。明确:写于同一年,相距三个月《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形式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地点黄州赤壁(限于舟中)黄州赤壁(主要写岸上)景物字字秋色,实景句句冬景,侧重叙事写景重点谈玄说理,虽则有乐有悲,但乐观旷达存焉,变不变之辩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亦实亦幻,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道士化鹤梦境,照应前赋羽化登仙虚幻故事,抒发超脱之情。情感乐观豁达孤怀苦闷、虚无缥缈2.作者夜游赤壁,其情感有怎样的变化?3.作者为何在登高后又“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明确: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态度,顺乎自然,懂得自我解脱的心理特性。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