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沙田山居【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景与情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2、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神妙的山水之美和字里行间淡淡的乡愁。3、学会鉴赏、评价同类题材或同一体裁的文学作品。【学习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的乡愁情结。【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 XXX 页内容,阅读 XXX 资料XXX 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 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3、熟记、XXX 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全文整篇写景,山居所见到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形式是中”散”的,可凝聚其中的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一种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2、本文以哪两种顺序把各种景物组织到一起?以哪一种顺序为主? 答: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时间顺序为主3、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这篇散文写景手法多种多样,曲尽其姓,但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法是什么? 答案:(1)青绿(青翠、青碧)(2)神秘(深沉)(3)雄伟(巍然、磅礴) ;拟人手法的运用。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 余光中(1928— ),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军中服役数年。1958 年赴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3 年任政大西语系主任。1974 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75 年,兼任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 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 年在厦门大学时开始发表诗作。1953 年,与覃子豪等组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刊。2、【基本解读】 散文是作家心灵的告白,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去展示自己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本文正是作者平素返归山林,抱朴守真思想的一个“具体的展示”。诗人素来爱山,爱海,爱美妙绮丽的大自然,以陶冶、启迪、升华自己的灵魂。作者在文中把个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幻觉等交糅并用,而且运用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以强化诗人感觉中的山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