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 晋明帝数岁竹 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 郑燮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短短的四句诗,同样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抗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摧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韧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诗人高度的 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 , 使所描写的竹 , 具有人格化的特征 , 这不仅体 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 , 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的描绘上。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 这里的竹 , 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 , 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 , 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 , 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思考] 诗歌在写“竹”时突出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潸然(shān) 流涕(tì)膝上(xī)意谓(wèi)宴会(yàn)重问(chónɡ)洛下(luò)数岁(shù)愍帝(mǐn)二、一词多义(1)意(2)举(3)致(4)以(5)然(6)乃三、语类活用(1)元帝异之[异:意动用法,以……为异(感到惊异)](2)具以东渡意告之(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四、古今异义(1)明日,集群臣宴会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2)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古义:显然。今义:出乎意料。(3)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古义:跟……比 , 哪个更……。 今义:疑问代词,怎么样。五、文言句式(1)坐元帝膝上(省略句)(2)明帝问何以致泣(宾语前置句)(3)告以此意(介词结构后置句)六、文学常识走近作者刘义庆(403—444),彭城人,文学家。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