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2.体会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3.体味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和悲剧美。【自主认知】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 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即他所称的“讽喻诗”,对后世颇有影响。唐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白居易一生作诗很多,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2.关于行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篇幅较长,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3.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二、整体感知1.了解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 岁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疏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并序》就写于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沦落天涯的不幸。2.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三、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湓浦口( ) 铮铮然( ) 商贾( )悯然( )转徙( )迁谪( )荻花( )幽咽( )虾蟆( )( )红绡( )钿头( )银篦( )春江花朝( )呕哑( )( )嘲哳( )( )霓裳( )转轴( )慢捻( )2.解释下列词语。(1)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 )(2)明年秋 明年:( )(3)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