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纪念刘和珍君课标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3.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 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难点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相关文章,并联系整个专题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刘和珍的事迹以及优秀品质。3、理解结构,理清全文的思路学习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难点了解刘和珍的事迹以及优秀品质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 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 30 年间,共有“述著 29 种,250 余万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 3 月 12 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 年 3 月 12 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1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 月 16 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