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老舍生平和作品。2.阅读文章,给加点的字注音浸湿( )黏合( )什刹海( )参差( )( )3.思考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预习反馈】1.指名介绍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 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 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 年回 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 800 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 20 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2.读字音浸湿( )黏合( )什刹海( )参差( )(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情。【合作探究】1.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2.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 4 次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