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课 淝水之战本课话题——纳谏一、从课本中积累“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失败有多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在于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善于纳谏,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权利,让秦王苻坚戴上了有色眼镜,失去客观看待自己与事物的能力,听不进那些真正正确的意见。可见,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善于纳谏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二、从生活中积累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录制现场,赵本山炮轰央视春晚节目审查员“不懂”,他说,春晚给 13 亿人带来快乐,“但就这几个经营晚会的人不快乐,这晚会能好吗?他们快乐不起来,但是他们紧张,他们怕不好看,完了又不懂,又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见。”赵本山举例说,一个节目第一遍审查时,大家都说好,第二场开始,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不乐了于是开始删减,第三场看,这个地方怎么又不乐呢?又剪。“他听十遍都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又说,没乐了,他就把这个节目给毙了!”央视春晚举办以来,无人敢对其节目审查制度公开批评和指责,并不是其审查制度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其“至高权”和“生杀权”在握,令人敢怒而不敢言。虚心“纳谏”,改革节目审查制度,使“春晚”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受观众的喜爱是中央台的职责,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心愿。三、从历史中积累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韩国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秦王得知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同一个人的身上却发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后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大兴土木,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上书劝谏,二世大怒,在赵高的谗言下,李斯成为了历史上死得最惨的丞相,死无全尸,一代名臣死于自己所忠诚的国君之手,实在令人叹息但是这也正说明了二世不能纳谏,李斯死后不久,秦朝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君主和贤臣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