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现实中的传统读《中国面向世界》想到的 弗朗索瓦·佘敷华一德硕姆的《中国面向世界》,是一本发人深思的书。 佘敷华(一九一五——一九七七)是法国学者、画家、外交家,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在法国驻华外交机构中任职。他从青年时代起钻研中国艺术,结交中国朋友,注意了解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十分喜爱。这本书就是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最早以英文发表于一九六七年。正象张芝联教授在本书中译本前言中所说的:“余敷华希望通过这部著作沟通中西文化,促进中国和西方的相互了解。”“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对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对中国的‘技艺’(广义的技艺,包括治国待人之道),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艺术的特点,对中国思想的特点,对中西文化的冲突,都用历史的、比较的眼光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每一章能引起我们的沉思,激动我们的情感,有些警句值得反复回味。” 单就篇幅说,本书内容大部分都是从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来议论中国文化的特征与价值的,这些议论视野开阔,较少学究气,触及许多文化现象,对于我国学者研究中西文化不失为有益的参考。不过本书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它对中国革命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的探究这种探究贯穿全书各个部分,正是这方面的议论,使本书读起来特别引人入胜。 一 本书作者指出,中国革命之所以发生,除了清朝“确实气数已尽”外,还因为西方“从各个方面侵入了中国”。西方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侵略中国。这种侵略使人们感到“西方带来的一些好处有使中国失去自己精华的危险”,是中国这个文明国家的屈辱,因此作者又称之为“文化压制”。作者认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既要“实现内部安定”,又要“控制和吸收外来影响”,而“这场革命最迫切的问题,便是要使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文明适应今日世界,为此要建立一个现代型的国家”。总之,在作者看来,中国革命,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不仅是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而且“主要地还是道德革命”,是“‘文化’上的爱国主义”,即克服由外来影响而产生的“文明危机”和“屈辱”,建立中国自己的“新文化”。中国对文化的这种“重新创造”将会对世界发生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佘敷华从文化角度对中国革命意义所作的总估价。 由于作者有意撇开政治,单纯谈文化,由于本书写作时中国正开始露出“文化大革命”的极不正常的现象,也由于作者本人所持的社会历史观点,本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