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学会身心整合 整而优,合则强 今年是孔子诞生 2 560 年,大家可能要问了,离当今如此久远的孔子创立的儒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发呢?启发很多,这就是国学的魅力,当把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时,就能丰富我们的人生、充实我们的内心。 了解自己的人才快乐 瑞士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荣格,他说,一个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未必快乐。这是为什么呢?荣格的话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的快乐和身心没有必然联系。相反,有些人可能身体有病,心智也未必完全正常,但是他很快乐。我们就要问了,西方人如何面对这个问题?荣格提出了问题所在,他认为,现代人跟自我太过于疏离、异化,对自己不了解。 这使我想起了刻在希腊戴尔菲神殿上的一句格言——“认识你自己”。一个人是不是快乐,要看他是否了解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把社会大众所追求的东西,当成自己的目标,得到之后才发现不是自己所要的。英国作家王尔德对人生的观察非常深刻,他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种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前半句话倒还合理,后半句就糟糕了,他说得到了才发现自己搞错了,和自己最初所想的不一样。 中国人很少看心理医生,难道我们心理都健康吗?不一定。我们的立足点有两个:第一,中国人传统比较重视群体,能从家人、同学的支持中化解压力;再一个,通过算命来解释人生际遇。在今天的中国,这两点都有些靠不住了,一是多是原子式小家庭,各自奋斗;二是算命也被认为不科学,需要理性的根据。这样,中国人和西方面临的问题就慢慢接近了。 这时候,把孔子拉进来,能面对西方的挑战吗?没有人敢打包票。 孔子的特质就在于,他把内在的精神特质完全展现出来了,为什么经过了两千多年,他仍然能够辐射出很强的光,因为他把“人”这个角色扮演得很好,把人的潜能充分实现,成为君子、贤者、圣人。大家听到这几个词都有压力,心里说又要我们修德行善了,问题是,你能不能讲个道理出来,说修德行善本来就是人心快乐的保证? 真诚是向善的前提 “人之初,性本善”往往只是小孩子们念,在成人社会没办法讲通。所以性本善是一种幻觉、一种教条。儒家所主张的理性要改一个字,叫做“人之初,性向善”。什么叫向呢?向代表一种真诚引发的由内而发的力量。真诚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真诚。儒家强调真诚,真诚才有力量。坐公交时大家都抢座位,上来一位老太太,大家都装做没看见,各忙各的。突然,老太太摔倒了,大家争着让座,为什么?恻隐之心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