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学习目标]: 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3.有表情地诵读这首诗 [学习重难点]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学习课时]:1 课时 [学习方法]:诵读法。以学生反复朗读为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 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在延安解放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 2、字词 载( )负 颓垣( ) 荒冢( ) 脸颊( ) 骸( )骨 沉浸( ) [文本研习]: 一、初读课文 1、听录音,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听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忧郁、悲哀、沉重。 二、再读品味 1、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色彩:灰暗。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2、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3、诗文的 1、2、3 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 明确:抒情。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活动探究]: 散文化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赏析之 (学生略谈) 散文化是艾青诗作的特点, 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作者说过,“诗人必须首先是美好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