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条铁路的完成》学案 北京版必修 11.狂飙突起的爱国行动 ——解读《一条铁路的完成》 一、作品主题 1928 年冬,17 岁的萧红经历了她生平第一次反帝学生运动。9 年后,她用生动而不 乏幽默的笔调写就,作品描述了她参加示威游行的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她以女性细腻的触觉捕捉时代情境中自我与他人的精神气息,并以有别于传统定势的视角、鲜明的自我立场真实地描摹了当时人们那狂飙突起般的爱国行动。 “走在石头道街又碰到了一个日本女子,……我们就用手指着她而喊着。另一方面,我们又用自己光荣的情绪去体会她狼狈的样子”,“男同学们跺着脚,并且叫着,在我听来已经有点野蛮了”,“我的耳边闹着许多种声音,那声音并不大,也不远,也不响亮,可觉得沉重,带来了压力,好象皮球被穿了一个小洞嘶嘶的在透着气似的,我对我自己毫没有把握”—— 人们的义正辞严似乎显得有些虚弱和可笑。理直气壮的爱国热情与嘈杂混乱的游行队伍与血腥、无奈的运动结果构成了“不和谐”反差,一场正义的运动似乎成了一场游戏。 然而,作品的价值,正在于萧红对历史的尊重。她的每一笔都真实而生动,坦然地再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学生们坚决维护民族尊严的热情,这热情之中也包容着幼稚与困惑的精神因素。做个比喻,萧红所参加的那次示威游行也是百年中国人民反帝救国斗争轨迹中一个具有研考价值的节点。 二、 层次结构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九二八年的故事……我一回头看见了有几个女同学尿了裤子的(因为一整天没有遇到厕所的缘故)。” 这一部分写“我”参加到哈尔滨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队伍和第一天情愿无果的经过。可以分为两层—— 先写包括“我”在内的哈尔滨女子中学的学生们参加情愿游行的缘起,即被男同学“攫”入队伍—— “拿长棒的童子军”“冲进了教员室,冲进了校长室”,“我听到校长室里在闹着”。女校长“好象被鹰类捉拿到的鸡似的软弱,她是被拖在两个戴大帽子的童子军的臂膀上”。“有那许多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使我想像到军队,又想到马群,又想像到波浪……总之对于这个我有点害怕。”“那些男同学们还满院子跑着,搜索着,好象对于小偷那种形式,侮辱!侮辱!他们竟搜索到厕所……” 书声朗朗的女子中学学生就是这样有些不明所以地,甚至是强行地被拉入了游行行列。然而,年轻的她们却感受到一种兴奋—— “这一切好象有一场大事件就等待着发生,于是有一种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