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通过诵读寻找意象,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重点) 3、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感受一代伟人的气度、胸襟和伟大理想。(难点)【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诵读入境,师生反复诵读,欣赏诗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鉴赏评价。【自主预习】熟读教材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 1:上片“看”字统领到那一句?诗人具体看到了什么?问题 2: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问题 3:上片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是怎样回答的呢?【拓展延伸】 纵观全词,结合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的理解,你认为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我的疑惑】(学生对本课产生的疑问,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到问题卡上交老师,课堂上展示点评,问题由一人写出)【思维导图】(学生课前构建,小组内讨论完善,课堂上小组代表展示,可以一人或多人完成。其余学生讨论后面的自测反馈题;或教师选择好的思维导图照片做到幻灯片上展示)1【自测反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解说)1、诗歌为了押韵,或者强化语言的启示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是这样。请你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2、上片中的那些典型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百侣”与上阕中的那个词呼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橘子洲对于作者有怎样的特殊意义?【课后作业】完成教材 P7“活动体验”第一题及配套“导学方案”P6—10 页相关内容。注:以上所有问题均由学生解决,解决不到位的地方教师点清点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