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导学案一、【明确任务,确立目标】知 1、了解中国新诗的特点。2、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3、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二、【师生合作,攻克目标】知、会、实一、知识准备(结合优化学案积累准备,教师补充。) 1、作者介绍:戴望舒,生于 1905 年,1950 年在北京病逝;1925 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创作现代诗歌; 1929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主要作品还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孤寂的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2、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 本诗是作者的成名作,1928 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3、文体知识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二、预习自测1、给下列词语注音。彷徨( ) 寂寥( ) 彳亍( )惆怅( ) 凄婉( ) 颓圮( )2、解释下列词语。彷徨( ) 彳亍( ) 太息( )惆怅( ) 颓圮( ) 迷茫( )三、整体感知反复吟咏,思考该用怎样的情感和语气朗读这首诗,给全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点拨:情感应该是缠绵、幽怨的,语气应是低沉、舒缓的。四、梳理探究,解读文本。探究点一:1、“我”有什么特点?(孤独,彷徨,寂寞。)2、“悠长”“寂寥”有何象征意义?(象征了当时黑暗现实的沉闷。)3、姑娘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象征着什么?(外表:丁香一样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