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课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关于尊师论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2 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背诵全文,默写课内名句。预习案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完成标注。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1.作者 韩愈(768——824),字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是 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八位分别是 )之首。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苌弘( ) 老聃( ) 子蟠( )经传(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 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吾从而师之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而耻学于师 (4) 孔子师郯子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小学而大遗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 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师不必贤于弟子。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不拘于时。6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章第一段论述了老师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的从师标准。第二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