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一、重要概念阐释1.儒家学派先秦“百家”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儒家学派由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创立,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儒学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儒家学派思想主张的核心是“仁”和礼制。2.“仁政”思想儒家的重要思想主张之一。孔子主张“仁”,提倡“以德治民”。在其基础上孟子将其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根据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宋明理学宋明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形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的思想体系。新的儒学体系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所以称为“理学”。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明中期,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宋明理学在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5.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即研究学问为现实所用,是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针对明朝晚期,由于宋明理学长期占主导地位和八股取士对人民思想的束缚,形成陈腐、清淡不务实的学术风气提出来的。他们倡导经世致用,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二、重点问题突破1.中国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2)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