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本章规划社会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而两个方面能否健康、合理地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口自身的生产能否与环境承载力、资源利用状况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因为一定地域上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同地域之间人口的迁移,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成了当今世界最令世人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中的首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地球上人口过多、过快的增长.环境承载力不断加大,人口与资源供给、人口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处理好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协调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大课题。在我国,它不仅是地理学传统的一大主题,在举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它更将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地理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2(必修)》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它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章“人口的变化”,则是《地理 2(必修)》的基础,分为三节课文和一次问题研究探究活动,分别探讨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合理容量以及如何看待我国越来越突出的农民工问题。人口的变化包括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教材首先以有关“世界 60 亿人口日”的图文资料很自然地切人“人口的自然增长”(学生很容易抓住头绪,教师在教学组织时也容易上手)后,指出了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要素,从时间纵向演变的角度分析了世界人口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特点和人口总是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从空间角度比较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不同特点。由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不同特点引出人口增长的三种不同模式。接着,教材仍从时空两个不同角度阐释了三种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及转变的原因和过程,再通过案例 l“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的分析,进而明确: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及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教材对“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首先由导致某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两方面因素人手,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在对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之后,又分别阐释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以及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然后结合历史进程与案例 2“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