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用心 爱心 专心一、基本项目: 课题: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科:地理 授课时间: 第 周 课时 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 备课人: 二、目标设置:二次备课(手写)1、课程标准:了解区域的含义。2、教学重点: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教学难点: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教材分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考题当中呈现方式等)2、学情分析(学生易混淆、易错、常错的知识点)3、突破重难点的方法4、互动设计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的景观特征,引入新课。(二)、课堂探究:【过渡】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特征。一、区域主要特征:(学生理解识记)(1)具有一定的界线。(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P3“活动”3、观察图 1-5、1-6、1-7,分别说出他们的区域特征。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参考答案:图 1-5:以自然景观为主,主要有农田、山地、河流,人口稀少,以农业为主。图 1-6:主要有道路、楼房、工厂等人文景观为主,人口较密集,以工业为主。图 1-7:主要以高楼大厦等人文景观为主,人口密集,以第三产业为主。)二、区域空间结构1、 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些要素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一) 区域空间结构: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练习) 农业 点状交通运输 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 面状城市群和工业区 岛状组成要素:自然要素(五大要素)、人文要素(工、农业、第三产业状况,劳动力,文化等)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2、 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二)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P4“活动”1、分析图 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参考答案:交通运输线路由线装逐渐变为网状,交通运输方式由早期的河运逐渐到中、晚期以陆路交通为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三、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而且要识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