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课 现代中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过程与方法分析图表:新中国前 17 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模块链接:必修Ⅰ第 20 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 21 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必修Ⅱ第 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 12 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 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过程一、人民教育的奠基:(三个要点: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1949 年)① 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1949 年 10 月 1 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根据 1950 年政务院的有关规定,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改为公办和中国人自办且由政府补贴的私立院校。同时接收了外资津贴的中小学,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② 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建国以后,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