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标要求考纲展示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纲解读1. 从汉至元中央官制是如何变化的?2. 从汉至元中央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管理的?3. 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1. 明代为何废除宰相制度?2. 内阁与宰相有何不同?3. 清代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4.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考点梳理一、中央官制的演变1. 汉朝(1)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3)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2.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1)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 北宋(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4)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4. 元朝(1)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2)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3)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 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2)设内阁① 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 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③ 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④ 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6. 清朝(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