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在宇宙中 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规律。教学重点1.自转的运动规律。2.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1.经度时差。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媒体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学生回答略。【讲述】 地球运动的种类【板书】 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提问】 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用心 爱心 专心1学生回答略。【演示】 教师转动地球仪。【提问】 描述自转的方向。学生回答略。【演示】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提问】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学生回答略。【板书】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学生回答略。【演示】 地球仪自转。【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学生回答略。【引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 用吹塑片演示(课本第 27 页)“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 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 E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 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2)让该吹塑片以 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 E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 E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 E2到 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 H,该线与 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 E3点,使 S、P、E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 SE3H。用心 爱心 专心2(4)由于地球每天公转东进 59 分,即图中的角 E1SE3的度数。课本中的示意图实际是夸大了该角度。若按照严格的度数画图,就会发现,E1PS 线和 E2P 线距离很近,该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这种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图中的三颗恒星是一颗恒星。角 E1SE3和角 S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