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前 项和(第一课时) 一、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2)通过教学解决等比数列的, , , , 中知道三个数求另外两个数的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关键通过具体的例子发现一般规律三、教学思路: 本课时要使学生熟悉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并知道求和公式的推导的方法:错位相减法。 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用比较简单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并观察公式使用的条件:变量, , ,,中知道 3 个就可以求出其余 2 个变量。四、教学过程:Ⅰ、 课题的引入引例:某企业拟给学校一批捐款,假如有以下两种方案:方案 1.第一次捐 100 万元,第二次捐 200 万元,第三次捐 300 万元……全部捐款分 64 次到位;方案 2. 第一次捐 1 元,第二次捐 2 元,第三次捐 4 元……依此每一次的金额是前一次的两倍,全部捐款分 64 次到位。试问:采纳哪一种方案,学校得到的捐款较多?(问题导出等比数列前 n 项求和的计算)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方案 1:求首项为=100 ,公差 d=100 的等差数列的前 64 项和; 计算 方案 2:求首项为=1,公比 q=2 的等比数列的前 64 项和。那么怎样计算方案 2 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案例的引入,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的暗示作用下,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情境中的角色,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动就会极大的调动起来。Ⅱ、新课讲解:1、数列前 n 项和的定义:一般地,对于等比数列 ,用心 爱心 专心1它的前 项和是 (通过简单数列的分析使学生自己发现总结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观察下列 2 个数列的特征:数列 1: 1 2 4 8 16 32数列 2: 2 4 8 16 32 64学生思考后:数列 1,数列 2 都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数列 2 中的每一项都是数列 1 中对应项的 2 倍;数列 2 中第 n 项和数列 1 中的 n+1 项相等;问题:数列 1 的和为,数列 2 的和为,那么与的关系,=?,学生回答:=2(q=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