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课程分析】教材地位分析本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 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知道整个第四章是从种群和群落的水平上研究生命系统的特征,那么教材既承接了前面的内容,又为后面群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细胞核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模型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于此和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是可行的,以问题引发兴趣,新、旧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知识的高峰。【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一)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二)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一)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二)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各种科学研究实例都不直接呈现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学生在环环相扣的任务中逐渐建构起种群增长模型,最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事例。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设计思路】本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渐入佳境;二、思维热身,温故知新三,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四,迁移应用,巩固提高。【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渐入佳境(2 分钟)(一){课件投影}水葫芦疯长的图片。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水葫芦”大家并不陌生,起初是作为花卉引入中国,但是现在却是泛滥成灾。在南方水域中更是发展迅速,人躺在铺满“水葫芦”的湖面上,可以不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还有假如你是养殖公司的经理,你如何掌握捕捞的最佳时期呢?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学习之旅吧!从而导入新课:种群数量的变化。(简要实录: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动机,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