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学目的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顺”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据以上分析,可见“教学目的”中的第 2 条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突出了这个重点,学生对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捐躯赴难的意义才能领会得深刻一些。 困难在于:学生对明朝天启年间因宦官专权而造成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形不甚熟悉,如不经反复诵读,很难进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境界,对本文“感慨淋漓,激昂尽致”的特点也就不容易体会得真切。 2.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特点,必须要求学生全文诵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教学目的”中所列的三条要求。为此,本文拟采用诵读教法,而辅之以评点。用心 爱心 专心1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以此导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境界;还要读出层次感,以此帮助学生体会行文的发展变化。 评点应着眼于“教学目的”的要求,也要适当地考虑全文的布局和行文的前后照应。 个别难词难句的解释可以穿插在诵读和评点之间进行。 预习时宣布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注意,知所遵循。 基本的教学方式是逐段进行诵读和评点,然后总结全文并做比较阅读的练习(即课后练习第五题)。 3.课时安排。 本文用 3 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诵读第 1、2 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 3、4、5 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 6、7 段,总结全课,比较阅读。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划出难词难句。 2.正音后,朗读全文 2—3 遍。 3.参阅下面一段文字及练习第五题所附史料,口头叙述周顺昌被逮捕时情形。 顺昌出赴使署开读(指使者宣读“圣旨”)。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亨等,遮中丞(指毛一鹭)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