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 3 秒钟定则作者:浅草 神秘的 3 秒钟节奏 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 21 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 32 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 3 秒。 而此前,科学 家通过一项跨文化的研究就曾表明,人类行为的 “3 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科学家对世界上 14 种语言的口语进行了录音,分析后发现:每位说话者每隔 3 秒钟左右都要做一次短暂的间歇性停顿,即使是朗诵诗歌时也不例外; 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 3 秒钟,要么是 3 秒钟的倍数; 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 3 秒或,是其倍数; 在田径赛场上,从发出预备令到开始的时间间隔大约是 3 秒钟: 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 3 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 时间为 3 秒或 3 秒倍数的广告镜头是收视效果最好的; 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也都遵循 3 秒钟的节奏,所以听起来非常悦耳; 美国的心理学家经过对 1 万多名约会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初次见面时,大多数人在 3秒,钟内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 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如一次深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持续时间也是 3 秒钟。 3 秒钟恰到好处 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 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浣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咀嚼到排便,虽然它们每一个动作持续的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时间是 3 秒钟。 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 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 3 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 秒钟定则”。 你可不要小觑这短短的 3 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 个节奏时 间缩短, 比如缩短到 10 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例如在上述情况下,我们能清晰地看 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 1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