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高中数学 2.3 3 数学归纳法教案 新人教 A 版选修 2-2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推理的常用方法:演绎法与归纳法;2.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科学性;3.初步掌握数学归纳法的适用范围及证明步骤;4.体会归纳演绎推理的思想;5.感受归纳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渗透辩证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和基本步骤;2.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教学背景分析: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 n 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对方法作简单的灌输,学生必然疑虑重重。为什么必须是二步呢?于是教师反复举例,说明二步缺一不可。你怎么知道 n=k 时命题成立呢?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解释,可学生仍未完全接受。学完了数学归纳法的学生又往往有应该用时但想不起来的问题等等。为此,我们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归纳法,引出课题)【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1.观察:6=3+3,8=5+3,10=3+7,12=5+7,14=3+11,16=5+11,……78=67+11,……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启发、引导,注意捕捉学生的议论)?这就是由 1742 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著明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等于 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2.教师根据成绩单,逐一核实后下结论:“全班及格”。以上两个案例中的猜想问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两种下结论的方法都是由特殊到一般,这种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归纳法是否能保证结论正确?(Ⅰ)是不完全归纳法,有利于发现问题,形成猜想,但结论不一定正确。(Ⅱ)是完全归纳法,结论可靠,但一一核对困难。1教师总结,点出课题:数学中有一种数学归纳法,它也是由特殊到一般,通过它的证明,一定能保证结论正确(板书课题)。【设计理念】用两个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通过与原有知识的对比,让学生对数学归纳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讲清原理,得出方法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