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课 包身公 (第 1 课时)【大成目标】(课堂组织 2 分钟)【使用说明】1.阅读基础案,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细读课文。3、合作探究完成升华案。(建议二课时)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同时,通过文章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二、背景知识 报告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主要作品有《狂流》《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 本文是作者于 1935 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 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1基础案(10 分钟)在预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大成目标 1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 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1.一代宗师夏端先 夏衍,1900 年 10 月 30 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原名沈乃熙,字端先。1919 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并参加创办进步刊物《浙江新潮》。1920 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 年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