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城市“积水潭”困境 【背景链接】今年夏季,北京、南京、成都、武汉等大城市屡陷“水城”窘境 ,“到城市看海”也一度成为风靡网络的热门流行语。排水管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之一,法国文豪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标准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谓一年一遇,是指每个小时可以 排 36 毫米的雨量。面对暴 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而一些国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比如纽约是“10 至 15 年一遇”,东京是“5 至 10 年一遇”,巴黎是“5 年一遇”。在东京,用于排水的地下河深达 60 米。那么中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到底怎么了? 【分析】 原因一:排水设计 方法落后]设计人员的知识亟须更新。在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地,设计方法在十多年前就已更新了。而我国对于雨水流量的计算方法,依然采用 19 世纪的推理公式法。流量推理公式法虽简单但不准确,国外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改用模型测算流量了。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 持环境治理, 众多人才也投身该领域中。而排水管网这一块因不受重视、资金缺乏,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只留下坚守阵地的少数人。 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我国一直无法可依, 只有 1997 年颁布的《防洪法》与 2008 年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沾点边。各个部门常出现扯皮、推诿的情形,导致城市内涝每年都受到关注,却没能得到解决。 原因二:排水系统缺乏整体协调]城市雨水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在都是一块一块,一段一段的,整体性很差,没有人管整体,缺乏长远规划。”排水管道应该是越往下游越大,但是目前甚至出现“上游是大管子,往下游却是小管子”的怪事,比如沈阳“一根小管子不够用了,只好接上两根小管子”。原因三:排水设计标准低]城区主干道基本是按“一年一遇”的雨量标准,有些地方还不到“一年”。这是由最初的设计理念决定的,新中国建设初期,经济上一穷二白,“想尽办法省钱,越省越好,只求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就行了”。我国当时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最早是按 0.5 年一遇的雨量标准设计的,设计规划就允许产生积水。而欧美、日本等国的最低限,通常为 5 年或 10 年。 在排水设施的养护、管理方面同样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现在没有一个城市不欠它(排水系统)钱的。”按照国 家规定,每一公里管道每年都有相应的养护资金,但是目前这些钱都没足额到位。排水管道的养护部门,并不是一个能自负盈亏的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