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文本解读:简约背后的精彩——略谈《老王》的语言艺术 在备教《老王》一文时,笔者将文章一连看了几遍,越看越觉有深意。文章平静似水地叙说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却描摹出了老王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立起了一个“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有意无意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这篇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完全得益于杨绛的语言艺术。对此,笔者列举文章中一些看似简约清淡,实则精彩而有深意的语言范例略作阐述。 文章第一小节中“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一个“常”字,看似平平常常,但在周围人都不愿搭理老王,不愿坐他的车的陪衬下,杨绛的这一稳稳当当、气定神闲的“常”坐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了,突显了她的善良。而在第六小节中杨绛又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由开始的“常”坐到此时的“不敢坐”,看似矛盾,实则无意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因为“文革”开始了,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而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坐人力车也被视为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因此,杨绛不敢“坐劳动人民拉的车”,不敢“骑在人民头上”。读及此,我们会觉得杨绛的散文,外表平静,但文中有刺,刺得人隐隐作痛,这“刺”是对那特定年代的讽刺。 文章第二小节中“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了,老王成了单干户。”“组织”一词乍看没什么特别,但仔细咂摸,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词汇。20 世纪 50 年代,“消灭私有制”,连个体劳动者也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而老王因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成了单干户。成了单干户的老王常有一种失群落伍的惶恐,老王心中的孤独恐惧感可想而知。但正因为他是“单干户”,没有组织的指引,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出自他纯朴善良的人品,是自愿自发的。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里,大多数人都对杨绛一家避之唯恐不及,老王却真诚地将杨绛视为自己的亲人,他遵循着一个普通劳动者最真实的内心,不求回报地对杨绛一家好。老王的这种善良可说是人性中最真实、最纯朴的一面,突显了普通人对道德,对社会良知的坚守。 文章第三小节中“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粗读之,很难理解为什么后者是更深的不幸。细品之,幡然醒悟。前者是说他因“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这种不幸充其量只是由于生活上的贫困所致,后者却说他“得了恶病”瞎了一只眼,而这一说仅仅是一些人无凭无据的瞎揣测而已。文中这样说道:“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