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 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 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经济:__________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2)政治:__________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______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4)文化:学术下移,________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2.概况道家学派的________、庄子;儒家学派的________、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________;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运动,是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1)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① 思想:思想核心是“______”,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② 政治:强调统治者要____________;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____________”。③ 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____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2)主张① 孟子:主张实行“________”,进一步提出“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__________”,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②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________”和“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的著名论断,提出“___________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史论要旨 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不受重视是因为:(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2)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___”。提出“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_______的。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