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经验交流;《爱莲说》教学反思阅历沟通;《爱莲说》教学反思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全部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全部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忧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同学不会做。至于对同学,我那时所关怀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肯定得留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究竟是什么缘由呢?当时更多的是责备同学,并没有从自身去找缘由。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同学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觉。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开头,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任凭地和同学们绽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爱莲吗?为什么?第2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细心设计。我必需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觉同学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同学自由朗读,发觉不熟悉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同学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比解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同学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同学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同学回答不出来。结果,同学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同学。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同学发觉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第3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头,同学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同学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同学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犯难点分析的,是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同学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头,同学的确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所处的年月,距离现在近一千年,莫非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即有人反对: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莫非应当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挨次第4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当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终。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辩: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特别圆满,我没敢让同学再连续争辩下去。最终一个步骤:迁移力量。让同学以自己所喜爱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同学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同学的发觉为主,所以,同学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这堂课,同学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学问自己学习了,把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发觉问题,去打算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熟悉到,只有老师为同学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同学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同学只是被动地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