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新课标)2014-2015 学年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儒家的理想人格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线;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它要求人们做到:一是遵循伦理本位。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由宏观到微观,强调治国必先修身,着眼点在于教化百姓,从整体效应看待个体修养。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其层次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强调修身才能治国,着眼点在于加强个人修养,从个体修养求得整体效应。二是怀抱经世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