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问题导学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什么独特之处?如何理解其含义?2.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4.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两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赏析下列句子,体会这一特点。《别了,“不列颠尼亚”》(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2)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4)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自主探究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不同,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文学手法,这样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思维激活:新闻报道除了要真实、准确,具有时效性外,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就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沉重”的新闻。奥斯维辛是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动用了毒气、细菌、焚尸炉等惨绝人寰的杀人方式,共有 400 万人死在那个人间地狱。现在我们重读这篇新闻,应该从中读出些什么?文法导析1.《别了,“不列颠尼亚”》(1)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结合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 156 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并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2)语言准确到位而又耐人寻味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的报道难度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