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诗两首1.能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记住诗歌中的生字新词。2.能了解两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据此理清诗作的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3.能分析、品味关键词语,会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的含义。4.能分析现代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的抒情手法,能认识现代诗歌的“三美”特点。1.连线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著名诗人,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创作现代派诗歌,成为 30 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1929 年 4 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他的诗集还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1921 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并开始创作新诗,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文。1923 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 年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由于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其诗作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等。2.探寻背景《雨巷》《雨巷》这首诗的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和其他爱国青年的境遇一样,作者此时隐居在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1 年诗人曾游学于此,这一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 年 7 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悄悄来到康桥,诗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