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师说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师说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_第1页
1/3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师说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_第2页
2/3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师说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_第3页
3/3
师 说问题导学1.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为传道、受(授)业、解惑,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在这些人中,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3.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自主探究本文在许多方面阐发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请就本文思想的进步性进行一下探讨。文法导析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1)下定义、作结论。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2)对比论证。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的现象,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3)引用论证。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2.错综多姿的语言形式。(1)排偶句式。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贯通,增强了表现力。(2)顶真句。也作顶针,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3)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师说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