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_第1页
1/3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_第2页
2/3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_第3页
3/3
赤壁赋问题导学1.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2.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赤壁赋》中“水”与“月”的论述与苏轼的人生观有何关系?4.苏轼认为,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自主探究《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的。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文法导析1.“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文章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多了些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抑扬顿挫,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本文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文章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2.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声韵和谐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听觉。而文中的对仗句,使语言声韵和谐。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技法导练导练目标情、景、理的完美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请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个哲理性写景抒情片段,300 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