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 学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章末知识整合 鲁科版必修 1专题一 环境中的化学综合分析1.溶洞的形成。CaCO3+CO2+H 2O===Ca(HCO3)2,Ca(HCO3)2===CaCO3↓+H2O+CO2。2.雷雨发庄稼。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3.酸雨的形成。2SO2+O2 2SO3,SO2+H2O H2SO3,2H2SO3+O2===2H2SO4, SO3+H2O===H2SO4。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碳氢化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应形成的一种有毒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5.水体富营养化。进入水体的氮的含量增大,导致藻类“疯长”,迅速覆盖在水面上,造成水体缺氧 ,使水中的生物大量死亡。专题二 有关“喷泉实验”思想的综合应用1.喷泉是一种液体喷涌现象,其成因有四个要素:(1)有待喷的液体;(2)有喷起的液体接纳空间;(3)待喷的液体与喷起的液体之间有顺畅的通道;(4)待喷的液体与喷起的液体的接纳空间之间有足够大的压力差(前者的压力大于后者的压力)。2.喷泉现象既有天然的,又有人为的。就实验室里的喷泉现象而言,喷起液体的接纳空间压强变小的原因有:(1)气体物质的量一定,温度降低;(2)气体的温度一定,物质的量因气体溶解而减小;(3)气体温度降低的同时又有气体物质的量减少。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1)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瓶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2)气体要充满烧瓶;(3)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 液体快速反应。4.喷泉实验的本质是形成压强差而引发液体上喷,为此可设计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生成气体、发生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等)来使喷泉产生。装置Ⅱ:挤压气球,即可使少量的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 NH3 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装置Ⅲ:去掉了胶头滴管。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使氨气通过导管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开放性问题,或用 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烧瓶内氨气溶于水)。装置Ⅳ:在锥形瓶中加入能产生气体的物质,使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明显增大,将液体压入烧瓶而产生喷泉。装置Ⅴ:在水槽中加入使水温度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 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装置Ⅵ:烧瓶中通入 H2S(或 SO2),然后通入 SO2 (或 H2S),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