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哲学对教育评价的影响蔡桂忠 江苏省姜堰中学 邮编 225500 摘要 目前,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逐步推广,教育评价体系的更新换代已经提上日程,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公正的教育评价机制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着手解决的难题,但传统的教育哲学对教育评价的影响深远,本文试就从社会本位主义、道统思想以及传统的取士制度等方面阐述其对教育评价的影响。关键词 社会本位 道统 评价主体 评价客体等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转型时期,因而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人才的需求上。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又把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推上了一个新的顶峰,然而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因素较多,其中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传统的教育评价在历史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新的目标、新的要求的出现,这种评价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与不足,越来越阻滞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方面谈谈其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影响。一 社会本位对评价主体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着这样一个核心概念——社会本位。传统哲学强调社会本位,人是社会的人,个体只有在社会存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这不是简单的组合,它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个体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中通过个体对维护这个社会或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实现的。离开了社会或群体,个体便无所谓价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①把个人的价值建立在群体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只有实现了社会的整体价值才会实现个体的价值。“宵雅肄三,官其始也。”②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用做官来劝勉学生,只有把自己投身到大的社会当中去,才能体现个体价值。“西方所谓的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个人间相平等,各有各的自由与权利,此乃西方人想法。中国社会里的个人乃与其家庭、社会、国家、天下重重组合相配而始成为此人者。人必在群中始有道,必与人相配成伦始见理。离开对方与大群,亦就不见有个人。”③个体的需要和利益必须以群体的利益为主体,并且无条件的服从社会利益。这种社会本位主义完全忽视了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忽视了个体的发展。那么,个体对社会的价值也是暂时的或没有根基的。表现在教育评价中就是忽视个性的张扬。无论是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结果都是这样。个体只能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个体在被评价时的具体情境、干扰因素等等都不是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考虑的。这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错位。在基础教育阶段,只强调“我讲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