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离骚》 预习案、课堂教学案 苏教版【预习目标】1、了解屈原和楚辞的有关文学常识。2、弄懂节选内容的意思,并能体悟诗句中的情感和思想;了解作者的心志。3、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一、关于“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二、背景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公元前 313 年,秦国张仪欺骗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於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其后公元前 311 年秦国攻取召陵,楚三战皆败,走向没落的道路。 公元前 299 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suī)、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怀王不肯。公元前 297 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公元前 296 年怀王在秦国病逝。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相当于宰相,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沅湘荒芜之地。但他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念祖国,仍然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