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气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模式。全球范围内大气大规模的运动我们称之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全球的分布上也主要体现为大陆东、西的差异。大陆西岸主要表现为受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大陆东岸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在热力环流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高空和近地面偏转形成的风向,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画出分布图。】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将热力环流模型扩大到全球。(一般气压带的跨幅为 10°左右)【赤道低气压带,0°为中心】 赤道附近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高空则形成高气压,流向两极方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最终在北纬 30°高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源源不断从赤道上来补充,越堆积越多,最终气流被迫下沉。【副热带高气压带,30°为中心】气流被迫下沉在地面堆积,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高压气流流向赤道和高纬度。流向赤道的偏转成[东北信风带]。流向高纬度的偏转成[西风带]。【极地高低压带,90°为中心】极地周围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高压气流流向四周,形成环绕极地的[极地东风带]。高空气流则下来补充。【副极地低气压带,60°为中心】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在 60°附近相遇,来自低纬度的暖而轻气流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熟记气压带和风带(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的判别:1.根据 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的名称2.结合气压带判断风向名称或根据风带推算气压带3.结合气压带的成因或者天气状况判断气压带风带成因分类:(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天气状况:西风湿润信风干,上升多雨下沉晴注意:如果信风从海洋上经过,将会带来大量水汽,变得比较湿润,遇到地形的抬升作用,会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例如冬季日本的西海岸降雪较多。二、北半球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季风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和海洋夏季和冬季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切断了原先的气压带。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不同,使得大气在一年中不同季节风向发生改变,称之为季风。一般,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较显著,尤其是东亚和南亚季风。季风分为:热带季风:(北纬 10°-北纬 2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南北半球 25°-35°大陆东岸);温带季风:(南北半球 35°-50°大陆东岸)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