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本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2.理解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组织学生经常收集新闻、影视、图片资料,以我们常发生的新闻事件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动向。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教学重点】我国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教学难点】我国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教学建议】教学时可用参考资料中的例子引入对本节课的学习。然后向学生提供“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概况”,供学生讨论分析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将图及教材的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中国 2l 世纪议程》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通过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是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学生结合我国国情.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集约型经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P100 的活动是对本节第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考。该活动也可放在本节教学的开始,让学生讨论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在教学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时,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以清晰地印证循环经济1的可持续性。针对目前社会上的奢侈之风,应该特别提醒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只有健康、有益的适度消费,才符合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分析批判美国所奉行的凯恩斯消费主义理论。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 21 世纪议程》明确指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公众的广泛参与。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实际情况尽可能多方面考虑,并及时给予评价,巩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行为。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