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异文小识 关于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它的作者和描写地域,如王达津《〈敕勒歌〉小辨》 ,刘先照《千古绝唱〈敕勒歌〉》 ,吴庚舜、侯尔瑞《关于〈敕勒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他》 ,永安《民族大融合的珍宝——关于〈敕勒歌〉的产生和流传》 等等,就先后倾力于《敕勒歌》到底是匈奴族还是维族的民歌、是民间传唱还是斛律金所写,以及敕勒川具体何在等问题的辨析上,至于由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两个四字句的出现所造成的诗律不谐和句式不齐,则很少有人关注。有论者称《敕勒歌》的文字除了“笼盖”与“笼罩”的差异,“此外不见异文” , 其实是很不准确的。启功先生在他早年所写的《池塘春草 敕勒牛羊》一文中说:“‘野’韵句式为三三四。而‘羊’韵句式则为三三七,读之似欠匀称。”他进而推测:“‘庐’字、‘笼’字有一衍文,或其一为急读之衬字”,原因是“三三七字,为民间歌谣习用之句式”。先生又引了明代胡应麟《诗薮》中引此诗即无“笼”字的例子,说明在明代已有《敕勒歌》的另一个版本,从而比较郑重地提出了《敕勒歌》的异文问题。然而,治学谨严的启功先生,面对这条十分重要的材料,并没有轻从擅援,因为他认为:“譬之比事决狱,必其众证纷陈,情臻理至,始勘定案。” 笔者在近两年的学习中,又陆续发现了几条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敕勒歌》异文的材料。启功先生所引胡应麟《诗薮》中的《敕勒歌》,见于该书内编卷三。不过,“天似穹庐盖四野”的文本却并非胡应麟的首创和独有,在他之前和比他稍后,也有人运用了这个文本。之前的是王世贞,稍后的则是钟惺和谭元春。钟惺、谭元春二人合编的《古诗归》,将《敕勒歌》中“天似穹庐”与其下句连为一句,且没有一般所见的“笼”字。《古诗归》编成于明万历年间,因此,刻印于此期的本子就算比较早的文本了。笔者在国家图书馆见到的比较早的本子,分别是万历四十五年的刻本和基本同期的闵振业、闵振声校刻的三色套印本。两个刻本所收的《敕勒歌》,都没有“笼”字,而径直作“天似穹庐盖四野”。比钟惺、谭元春早六十多年的冯惟讷,也辑编历代古体诗歌而为《诗纪》。它所收录的《敕勒歌》,仍作“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后来人们所接受的《敕勒歌》,就基本是以《乐府诗集》和《古诗纪》为根据,如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即注明 以《古诗纪》为底本。《古诗纪》和《古诗归》中所收录的两种文字有异的《敕勒歌》,充分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