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背景(1)吸取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的教训。(2)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3)接受凯恩斯主义,大力干预经济。(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表现(1)国家干预经济① 措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调整等。② 评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2)企业经营变化① 出现“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② 产生“经营者革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3)福利国家的出现① 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② 特点:由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种类多;覆盖面广。③ 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④ 评价: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3.影响:经过调整和改革,20 世纪 50~60 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包括农业在内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机器制造等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为第一位。——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核心论点: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较快。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原有体制的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农业问题尤为突出赫鲁晓夫改革失败造成混乱局面经济衰退,社会经济陷入危机边缘措农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提出“加速发展战1施业权,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略”,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后经济改革陷入困境,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工业扩大地方和企业权限,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评价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苏联模式,改革失败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改革陷于停滞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导致 1991年苏联解体【易混易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