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区域发展差异 第 2 课时 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课前准备区】① 秦岭—淮河。②平原。③煤炭。④铁矿。⑤亚热。⑥热带。⑦水分。⑧有色金属。⑨水力。⑩重工业。⑪能源。⑫轻纺工业。⑬有色金属工业。⑭外向。⑮水。⑯水土流失。⑰产业结构。⑱对外开放。⑲外向型。⑳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产。○水能。○土地。○基础设施。○人才。○资金。○区域经济。○民族团结。○边疆安全。○经济。○潜在。【探究点一】【合作探究】(1) 东北 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土质黏重,开垦困难(2)(3)有利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降水更为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不利条件: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水网稠密,土地分散,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典例解析】1.D 2.B 3.C 4.B解析 解此组题目要认真阅读所给的图示:①经、纬度;②虚线位置和走向。通过分析可看出:该区域为我国模式图,东西走向的虚线为秦岭—淮河一线;①②间虚线为贺兰山一线;②与③、④与⑤之间的虚线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⑤与⑥之间的虚线大致与武夷山相吻合。第(1)题,①处大致为我国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高原,与“梯田层层稻花香”不相符;②处为黄土高原地区,与“草原茫茫牧牛羊”也不相符;③处为华北平原地区,与“翠竹青青有人家”不相符;④处为四川盆地地区,低山丘陵、紫色土壤、湿热气候适宜茶树的生长,与“山歌阵阵采茶忙”相符合。第(2)题,①区为温带荒漠区,不可能出现常绿阔叶林;②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广大;③区为平原地区,泥石流、滑坡灾害很少发生;⑤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壤盐渍化普遍”不符合规律。第(3)题,①地区的河流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水位高,冬季反之,水位季节变化大。②区域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积雪很少甚至没有,春季干旱少雨,所以,河流春汛不可能长于夏汛。③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有结冰现象,河流多流经或发源于黄土高原、太行山等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河流含沙量大。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长,河流汛期相对较长,径流季节变化也较大。第(4)题,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该旅游团从落叶林带到常绿林带并且穿越了一座高大的山脉。通过分析可得出:只有从②区域的渭河平原到④区域的四川盆地才符合题意。点拨 熟悉经过我国境内的一些重要经纬线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