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 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2)方针: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 文化教育。(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的教育管理制度。(4)结果: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 社会主义 教育的转变。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1)教育方针① 向□ 工农 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②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 人民大众 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③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 、□ 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实施措施① 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 两种教育制度 ”与“两种劳动制度”,以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② 在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 多种形式办学 的方针,新建了一批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充实和新建了一些紧缺学科和新的专业。(3)成果①1965 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② 奠定了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思维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1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背景:“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形势一片混乱。2.概况(1)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2)1968 年底,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持续的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运动。(3)各地开展了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4)在教学体制上实行“□ 开门办学 ”。(5)缩短学制,有的地方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将初中与高中合并。(6)1970 年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废止了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和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3.后果(1)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2)...